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盘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佛陀把过去的这个二乘人追回来以后,就知道他的大乘善根退了,所以就让他在家里面待着:你现在哪儿都不要去,在我这边工作,你反正也是要打工,那你干脆就在我家打工好了。
为什么说小乘的家就是大乘的家呢?我们前面一再说过,小乘的空性跟大乘的真如是一个东西。不是说离开了大乘的真如另外有一个空,不是这个意思,二乘的智断就是大乘的无生法忍。只是小乘的空性,他不能回光返照的时候,他执着那个空性。但是那个空性,就算你不承认它是真如,但是它的背后就是真如。就好像穷子,他执着在大富长者家打工,但是他还是住在大富长者家里面。就是这样子。
佛陀善巧方便,就说,好,你不能接受大乘的真空妙有,佛陀就怎么样?“为实施权”,把妙有这一块先遮起来,先讲空性。小乘人是这样子,他被有为诸法搞怕了,所以他变成一种怎么样?他坏的不要,好的也不要。反正在小乘的观念里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管你是有为的生死诸法,不管你是有为的功德庄严,只要是有为诸法,对他来说,他认为都是伤害。
所以佛陀说,好,那我们不谈有为法,我们谈无为法。佛陀让我们怎样?思惟四谛法门。四谛法门所要修的是什么?我空的真如,先求空性。声闻人他这个时候得到空性以后,这个法跟他的心完全配合,这个是很重要的。就是这个机、法相应,产生他强大的愿望,所以“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他就很快地证得我空的真如,消除内心的见思烦恼,就是一种不干净的东西。“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盘一日之价”。这个地方的“勤加精进”,就是因为满足他的愿望,所以成就了他涅盘的少分功德。涅盘虽然没有功德庄严,但是它能够怎么样?满足他衣食的温饱。这个声闻人求的就是安稳的环境,衣食的温饱。
“既得此已,心大欢喜。”他就觉得,不错了,起码我不用去流浪了,我不用为衣食奔忙了。我在这个大富长者的家里面,不再受风吹雨打日晒,就觉得满足了。所以他就觉得“所得弘多”,起码我已经不再经历生死轮回了。
当然,佛陀不会就此放弃,佛陀会进一步地开导他。看第三段。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然则世尊先知我等”,佛陀经过测试以后,知道这些过去的弟子们大乘善根退失,只有二乘的根性了,所以“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一个人大乘的善根是中道,但善根退了以后他就走极端了。要么他流入生死的时候就贪着生死果报,要么就执着空性,就是要么着有,要么偏空,所以“便见纵舍”。佛陀一开始就不跟他讲中道的真空妙有的道理,先讲空性。就是说,与其让你着有轮回生死,不如让你偏空。因为偏空还有救,你轮回生死,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了。所以,佛陀暂时不分别这种所谓的“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我们看,佛陀一开始在阿含、方等、般若,绝口不提要这个儿子去继承家业,去继承所有的珍宝,佛陀只是赞叹空性的殊胜、空性的圆满。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的意思,简单讲就是用空性来激发他的中道思想。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我们再讲一次:善根是相通的,重点你要找到突破口。修行最怕的是你什么都无所求。我们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求圆满。你看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进不去?他就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结果他无所住,结果也没有生其心。为什么?因为不相应。就是说,我们明明有所得心很重,你却故意拿一个无所得的智慧把自己压在上面,所以你这个机跟法落差太大。你的法太高,你的根机太低,这是小孩子玩大车,所以你这个法没办法转动。
你倒不如(佛陀说的)务实一点。你看看极乐世界有哪些能够打动你的心的: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我愿意到极乐世界,因为没有三恶道,我过去在三恶道里面受到很大的伤害;我希望我的色身寿命长远,不要老是经过死亡,每一次的死亡对我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总之,我们看佛陀的摄受,他是先让穷子打工赚钱,有所得;然后,在有所得里面站稳脚步以后,再开始激发他的进步。
看到这段经文,我想到过去读佛学院的一段情况。我们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的教务主任慧天长老,第一年对我们特别好,看到我们就嬉嬉笑笑问:最近怎么样?晚上睡得好不好?功课压力大不大?第一年对我们是把我们当朋友看待,出坡的时候陪着我们,跟我们在地上喝绿豆汤,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到第二年以后就完全改变了,脸就拉下来了。所以我们第一年犯错基本上很少人会受到处罚。我记得我们第一年的时候,慧天长老在黑板上写一个“熬”字,修行不着急,慢慢熬,熬久了你就成功了。到第二年开学典礼,慧天长老写了几个字:严格就是慈悲。第二年以后公事公办。
后来我就问慧天长老说,您老人家第一年对我们这么好,第二年怎么开始那么严格?老人家说,第一年你们年轻,每一个人刚刚离开家庭,身心不安稳。我一要求你们,你们就跑回去了。所以我第一年要摄受你们,让你们先安定。经过一年的僧团生活,经过教育以后,你们已经站稳脚跟了,这个时候不再激发你们,不再严格要求你们,就快来不及了,快毕业了。就像佛陀说的,佛陀看到二乘人证得阿罗汉以后,我日子不久了,要赶快激发他了。
所以我们看一开始佛陀是怎么样?诱导返家,方便摄受。你不想继承家业,没关系,你在家里面待着,做简单的工作。而且佛陀不断地鼓励说,不错,你这样做,如所生子。佛陀并没有骂他说,你就这么点出息!没有。你这样做不错,你扫厕所扫得好,你这样扫下去就很像是我的儿子。佛陀方便地赞叹摄受。当然,摄受完以后,等到这个穷子证得阿罗汉果,证得空性以后,他的特点:闻大不谤,他不再排斥大乘佛法。我们说过,大小乘佛法是相通的,所以他证得空性以后,自然对妙有的东西不那么排斥了。那么佛陀就开始要去对治他了,我们看下一段就知道。
丑二、合领付家业欢喜
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领知家业”,再看“付与家业”。
先看“领知家业”。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盘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等到这个穷子证得空性、成就阿罗汉以后,佛陀口气就改变了。世尊先“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这个方便力就是佛陀施设方等时的教法。方等时佛陀就开始怎么样?把大乘的功德给现出来。佛陀不是自己做,叫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跟文殊菩萨就在阿罗汉面前显出大乘的不二法门,显现“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功德妙用。目的是什么?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就诃责小乘空性的不圆满:你们只有空性而不含众德,你看这些菩萨,他证得空性,又有无量的功德,这该多好!当然,阿罗汉们虽然在方等会上列席,但是“我等从佛得涅盘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他不生好乐。
不过我们说过,虽然不生好乐,也是产生一种不思议的熏习,让他们动执生疑。所以,在方等会上你说阿罗汉完全没有受到教育吗?也未必。阿罗汉虽然看到大乘功德而没有产生志向来追求,但是他内心深处有一种“耻小慕大”,他内心当中隐隐约约对自己的空性有一点觉得,好像我这样子不太够,对大乘的妙有开始有一点欢喜心。但这个欢喜还不足以付诸行动,叫耻小慕大。这是方等时。
经过方等的大乘功德的熏习以后,到了般若会上,佛陀讲一切法空,而且不是佛陀讲,他叫二乘人上去讲:须菩提你上去讲。“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般若会上叫做转教菩萨,佛陀善巧方便,说你们声闻人上去讲法空的思想。
法空的思想当然就牵涉到大乘的无生观。就是说,生死是因缘法,涅盘是因缘的还灭法,所以它是因缘的对立面,说是“因缘和合”所以“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生跟灭都是对立面。我们凡夫喜欢生这一块,喜欢得到的东西越多越好,所以就受到伤害。二乘人喜欢灭,所以失去功德庄严。所以,从无生的观念来看,生死涅盘是等空花,都是一念心所现。
这个时候佛陀没有亲自讲,叫声闻人讲,为菩萨开示,转教菩萨。但是,讲归讲,他内心也是对这种大乘的无生理“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但是“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所以这个时候他还不能够承当他是佛陀的儿子而继承家业。
但是,小乘学者在方等时耻小慕大,在般若会上成功地消除法执,这个很重要。小乘的人为什么不能够马上回小向大,因为他对空性的执着太重。他长时间在轮回当中,受到这种生命的不确定伤害太重,所以他得到空性以后,他抓着不放。佛陀跟他讲,说你这个空性也是个假相,就跟生死一样,生死是个假相,涅盘也是个假相,都是唯心所现的假相。所以这个地方他成功地消除法执,为以后继承家业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到下一段,佛陀经过方等、般若以后,就正式地“付与家业”。看第三段。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今我等方知”,这个“今”是什么呢?这就到了法华会上。声闻人证得空性以后,经过方等时的耻小慕大、般若会上的消除法执以后,到了法华会上,他终于能够承当佛陀中道的智慧,终于知道,佛陀对儿子的教育,不管是小乘大乘,他是平等地教化,“无所吝惜”。
为什么呢?“我等昔来真是佛子。”我们跟大乘人都是一样,都是佛子,所以三乘就是一乘,只是说我们一开始被三界的生死折磨到害怕,所以好乐空性的涅盘,希望能够做一个缓冲,所以佛陀也接受。如果我们当时遇到佛陀的时候,我们马上有这个接受大乘法之心,佛陀就给我们讲大乘法了,讲一心真如了,就不用经过空性的过程。
所以“于此经中,唯说一乘”,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把方便门打开以后,就是说,其实空性是佛陀假设安立的一个过渡的休息站,真理只有一个,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一念心性。所以,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人生,那叫一个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才是唯一的真理,空性是一个过渡。所以过去在方等会上,佛陀在菩萨面前是毁訾声闻乐小法者。佛陀在《阿含经》中,对四谛法是种种的赞叹,说这个是阿毗达磨,是无比法。说的也对,相对凡夫跟外道来说,至少它了生死。但是我们平心而论,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我们看不到有任何的功德可言,这个空性不容众德,你没有看到里面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没有看到六度的功德,只看到一个空空荡荡的涅盘寂静。
佛陀在《阿含经》的时候赞叹空性涅盘,但是到了方等会上佛陀开始诃责,说是,你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那叫一个焦芽败种。所以开始刺激他,用大乘的功德来刺激他。“然佛实以大乘教化”,虽然表面上是在刺激他,其实佛陀等于是让他耻小慕大,已经把大乘的善根慢慢地往声闻人的心中栽培,慢慢地建立他一种好乐大乘的善根。
所以“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就是我们到大富长者家里面本来是打工的,要赚钱的,没想到“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就是说,我们的发心本来是回家要赚钱的,结果变成继承家业,“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这一段,天台宗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佛陀教化弟子有两个方法:
一个是公开式的,就针对式的,我这句话就是针对你讲的,比方四谛法。就是说,佛陀把这个穷子带回来以后,就跟穷子说,你就给我好好扫厕所,啥事都不要干,其他人去外面做买卖,那个法身菩萨做买卖、做生意,跟你都没有关系,你就把这个厕所扫好就好。就是公开地、针对性地去教化某一个人。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叫做秘密教化。比方说,佛陀讲方等、讲般若,这本来就没有小乘什么事。他说,你们去听听看,说是维摩诘生病了,舍利弗尊者,你们代我去问候。其实我们看声闻人在方等会上一句话都谈不上,就文殊菩萨跟维摩诘居士大谈不二法门,显各种神通,显各种功德庄严。神通里面去变一朵花,一朵花里面变一百朵花,再变成一千朵花,最后这个花在空中消失掉。二乘人看得是目瞪口呆,因为二乘人他的神通是固定的,他不能一为无量,又不能无量为一。
那么为什么叫秘密教化呢?就是说,表面上我不是针对声闻人,我不给你压力,就是说你去旁边旁听就好。但是旁听叫做一种不思议熏习。声闻人他本来就是说,我本来不想来了,佛陀要我来,那我就在旁边听着。结果七听八听,开始耻小慕大。在般若会上,佛陀更厉害:你代我去讲法空思想。声闻人本来说,那是佛陀的加被,但是七讲八讲,结果消除法执。这个就是怎么样呢?佛陀虽然不是针对你,但是佛陀叫你在旁边听,这个就是秘密教化,让他产生动执生疑,摇动他对空性的执着,让他产生疑惑:好像这个空性没有我想象的这么圆满,我是不是应该要从空出假,从空性走出来,去接受大乘的功德妙有?这个就是一种秘密教化。
我们看佛陀的公开教化跟秘密教化。我们看附表第十二,就看得出佛陀是怎么样公开跟怎么样秘密。这个地方把穷子的譬喻来合佛陀五时说法。
我们先看第一段。
不好啦!!!你家舰娘又双叒叕走丢啦,不过这次姑娘们是带着满满怨气主动离开镇守府的。这是一个新故事,一个偏日常,偏欢乐,偏温馨的故事,一个关于舰R的故事,希望自己能写出不一样的舰娘,也希望大家喜欢。愿每一位提督心想事成,雪风会保护大家的(滑稽)。...
叶枫因为不能修行,所以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小镇。他小心翼翼的生活着,生怕自己会死于非命。虽然很多特殊技能早已经神级,但是卵用没有!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家里面养的鸡变成凤凰,池塘里面的鱼早已经成为真龙!!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早就无敌于天地之间!!...
国术流,武道通天,镇龙廷,扫外邦从大刀王五开始,看我反青灭洋,打出一个朗朗乾坤!...
本书假借文曲星君座下笔墨纸砚四位小童为师父了解下界文运情况而展开。主要描写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情况,士庶对立情况,以及四位主角之间曲折真挚的感情故事。情节贯穿整个西晋时期,本着贴合历史,尊重历史的原则,生动严谨地再现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时期。作品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玄幻,不穿越,是一个历史现实主义题材。展开收起...
在踏上殖民飞船的那一刻起,1000万志愿者就开始了全新的征程。本书前期种田,中后期争霸。关公战秦琼,赤兔欲化龙,身为争霸类网游,中国历史上的名臣名将不可或缺。另有部分史前遗留下来的非人类智慧种族活跃于这个独属于人类的时代,为新的辉煌添姿增彩。一切的一切,始于岛屿,让我们伴随主角的脚步,不断前行,开创新的大陆。...
回到明末,沦落为奴。这皇帝,乞丐做得,建奴做得,流寇做得,家奴就做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