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些礼物,其中有送给左海佑二郎和香川美代子夫妻俩的一瓶竹叶青、一瓶桂花陈、一个料器花卉摆件,一个料器葡萄摆件,一尊送子观音。
还有送给左海佑二郎和香川姐妹的每人一个皮尔卡顿和金利来联名的镀金名片夹、每人一只联名的高级镀金笔。
以及专送给香川姐妹俩的人手一把手绘着工艺花鸟的纸扇、一把木雕檀香扇,一些京城特产的绒花、绢花配饰和珐琅掐丝的首饰。
对于谷口一家,宁卫民则送了谷口主任的一坛即墨老酒,一瓶老寿星的方瓶醉流霞,一条牡丹牌香烟。
还送给谷口太太的一条京绣的真丝围巾,一套仿古瓷茶具,一罐茉莉花茶,一罐大红袍,一罐子六必居的酱瓜。
此外还有给他们两家人各带来了二百个坛宫饭庄包的中式水饺,一大匣子坛宫烤制的中式点心,还有一个昨天提前在超市买好的大西瓜。
可以说,吃的、喝的、抽的、用的、玩的、戴的……什么都有,包罗万象。
宁卫民简直就是个从天而降的圣诞老人,好像是专门开着汽车跑这儿给这些人发放礼物来了。
虽说这大部分东西都是他从国内带过来的,根本就没花几个钱吧,但物以稀为贵。
由于都是日本很少见,甚至根本买不到的华夏特产,对于这些从没去过华夏大地的日本人来说,那是相当的受欢迎。
尤其是那些不具什么实际用途,却充满吉祥寓意和浓郁文化特色的华夏工艺品,日本人是格外欣赏和喜爱。
所以一时间屋里到处都是对宁卫民的道谢声,众人从宁卫民手里依次接过属于自己的礼物都是眉开眼笑,让客厅变得热热闹闹,充满欢声笑语。
至于为什么这些东西宁卫民都只送一个?
这是因为日本人对于送礼不讲究成双成对。
和我们国人喜欢偶数不一样,日本人喜欢奇数,像一三五七九这样的数字。
他们普遍认为奇数是阳数,象征吉祥,而偶数则象征不幸。
因此,若是像国内一样使用双数的礼品赠予日本人,图个四平八稳什么的,估计会被日本人赶出家门的。
这种送礼禁忌,宁卫民当然乐于入乡随俗,起码那是相当经济啊。
不过要说起来,他今日送礼的这个过程也不是完全顺利,一点没出意外。
像宁卫民就没有想到谷口主任的儿子谷口辛佑也会来参加聚会,这让他稍有措手不及。
要是不送点什么吧,不但面子上过不去,情理上也有亏欠。
毕竟这个大学生在他不在日本的时候,及时顶上了惠文堂书店用人缺口。
不管是自愿的想要勤工俭学,还是因为看在谷口主任的面上答应帮忙。
反正是关键时刻替他解决了大难题,于情于理都必须要表示感谢的。
他又怎么好不拿豆包当干粮,单让人家空手而归呢?
可要说送吧,问题是临时又去哪儿抓挠去啊?
他又该送点什么好呢?
要说多亏上辈子的宁卫民是个精明的邮商,这件看似无解的尴尬事儿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敢情为了入乡随俗,想着也要在年底答谢一下自银座的坛宫分店开业以来,照顾坛宫生意的那些有头有脸的重要客户。
这次回东京前,宁卫民在京城拿四千块人民币,专门请在信用社工作的江惠帮忙兑换了一批新纸币和硬币。
然后在把这批纸币和硬币带到日本后,宁卫民就抽空找个印刷厂帮忙印制专属封册。
不久前,他用这些东西做出了二百套精美的人民币封册。
封册内容除了国内正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币全部纸钞和硬币,还配以坛宫饭庄银座店的精美照片和宫庭菜、官席的大致文字介绍。
同时在册子上印制了1987年的年历,和“恭喜发财”和“恭贺新禧”这样的新年问候语,算是兼具华夏文化特色和企业广告性质的礼品册。
别看一套钞票成本才二十块不到,制作册封都比这套钞票贵。
可异国货币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极具亲和力。
何况这些金钱还加上了一层文化包装,也显得不那么俗气了。
实际上,这些人民币封册可是颇受那些日本老板的欢迎呢,几乎是送谁谁笑。
此时此刻,宁卫民就忽然想起来,他的车上还留有几册。
那是他最近收购停车场后,分送给一些停车场老板走场面剩下的。
茗门世家由作者坐酌泠泠水创作连载作品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难得的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好书919言情小说免费提供茗门世家全文无弹窗的纯文字在线阅读。...
穿成大明开国烤鸡王爷,朱柏起初只有一个目标在这个牛人辈出的时代低调地苟活下去。结果一不小心,成了老朱身边的摄政王一不小心,捶死了奸臣首辅一不小心,当上了大明首富等等,他真的只想混日子啊,老朱说他比朱标更适合做皇帝是什么意思?!...
小雪莲精谈墨眼看就要化形却被人摘走,转世投胎成谈家备受宠爱的小女儿。直到她发现,自己竟成了前世从师尊的世间镜中看到的那个悲催炮灰,被绿茶表妹当做嫁给魏刻礼...
江石穿越了,进入到一个乱军四起,妖邪肆虐,普通人生活朝不保夕的王朝末年。不过所幸的是,他觉醒了一个天赋,每天都会增加100斤力气。就这样,他认真苟住,消磨度日,哪怕不通修炼之法,自身力量也在每日剧增。三年之后。江石看着眼前一位负剑凌空而来的无上剑客,捡起一颗小石子,随手一扔,宛如流星一样,将其当场击落。就这?就这?还说是高手?连我的一颗小石子都抵挡不住。江石说道。...
...
1056年风不调,雨不顺,宋仁宗至今无子还大病一场,这一年狄青被免,包拯上任,苏轼父子三人刚刚抵京,司马光一年三份奏折请立太子,这一年赵时顶着一张跟宋仁宗一模一样的脸穿越而来。...